金融管理学院
党建工作
党建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党建工作  党建动态
解读: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几点启示
时间:2007-05-29    浏览数:1097
    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员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党内马克思主义正面教育、自我教育活动。一年来,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体党员中分批展开、扎实推进、健康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从这次教育活动的成功实践中,可以得出许多重要启示。
    启示之一:保持党的先进性,一定要清醒认识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实事求是地分析党的先进性状况,居安思危、深谋远虑,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的执政条件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已经是一个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员队伍的数量和构成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深刻变化,集中反映了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和进步,同时也给党的自身建设带来深刻影响,使保持党的先进性面临许多新情况。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上一些马克思主义政党因丧失先进性而丢掉政权的惨痛教训,把党的先进性问题更加突出地提到人们面前。在全党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决策,正是在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党所肩负的任务的基础上,在中央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党员思想状况调查、全面掌握党员队伍现状的基础上作出的。作出这个决策所反映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求实精神和政治远见,给我们很大教益。   
    历史和现实表明,任何政党的先进性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动态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历史的,而不是一劳永逸的。党的先进性,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要求与时俱进,必须不断经受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必须在长期不懈的奋斗中去赢得、去保持、去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久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先进性,从根本上说是由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一党的性质所决定的。80多年来,党的先进性在实践中保持,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检验。正是因为我们党具有其他政党无可比拟的先进性,所以才能够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坚强领导核心。实践表明,过去赢得先进性固然很不容易,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始终保持先进性更不容易。这就要求我们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坚持用发展的要求审视和评估自己,用改革的精神巩固和提高自己,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样,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不懈奋斗中保持自己的先进性。   
   启示之二:保持党的先进性,一定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实践不断引向深入,坚持不懈地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切实加强思想理论的先进性建设。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先进性的丰富内涵,深刻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强大思想武器。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把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主线贯穿始终,教育和引导党员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个重大成效,就是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了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并且把思想上的收获和提高落实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实际行动中。实践证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旦为广大党员和群众所掌握,就会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物质力量。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最根本的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实践继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不断取得新成效。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重要思想保证。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不竭源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为党的理论创新树立了典范。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深入研究改革和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就要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坚持用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教育党员和干部,不断提高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本领。同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根据时代的新发展和实践的新要求,继续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使我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处在时代前列。抓住这一条,可以说就抓住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关键。   
    启示之三:保持党的先进性,一定要紧紧围绕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着力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切实加强治党治国的先进性建设。
    在当代中国,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落实到实现科学发展、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上来。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之所以成效明显,受到广泛好评,关键是牢牢把握了发展这个主题,始终贯彻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指导思想。各级党组织始终立足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来谋划和推进先进性教育活动,实现了“两不误、两促进”。这也再次说明,党的建设工作只有围绕中心,才能抓住根本;只有服务大局,才能更有成效。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新的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由此也可以看到,党的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三个属于同等层次、都带有综合性的大概念。这三个建设,各自的着力点、侧重点不完全相同,彼此之间相互贯通、内在统一。党的先进性建设,是着眼于实现党的执政使命,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之中的先进性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根本要求,从思想、组织、作风和体制与机制上全面推进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建设,是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为目标而进行的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这三个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因此应该把它们统一起来进行思考。在新世纪新阶段,这三个建设都应当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紧紧围绕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社会全面进步,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进行,通过坚持不懈、扎扎实实的工作,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从而把从严治党的要求、科学执政的要求、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贯彻到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之中,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可以从根本上把握党的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结合点,就能更有成效地推进这三个建设。   
    启示之四:保持党的先进性,一定要认真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以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切实加强作风的先进性建设。
    在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各地各单位始终贯彻中央确定的“服务群众”的要求,把解决党组织和党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坚持边学边改、边议边改、边整边改,收到了初步成效。通过教育活动,党员干部对老百姓的事更关心了,党组织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的主动性增强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比以前大大改善了。这是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个重大收获。
    任何政权的更替,任何政党的存亡,都取决于人心向背。衡量一个政党的先进与落后,最终要看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是在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诞生和成长的,是在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奋斗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党的兴衰在人民,党的命运在人民。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无论环境怎样变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不能变,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个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不能忘,密切联系群众这个优良传统不能丢。永远不脱离群众,永远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很重要的是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得到了实惠。同时,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情况表明,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重要。我们的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把着眼于最大多数群众贯穿于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的全过程,把最大多数群众是否赞成、是否受益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而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启示之五:保持党的先进性,一定要把做好经常性工作同适当的集中教育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组织制度和工作机制的先进性建设。
    在全党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是从新的实际出发,对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经常性教育同适当的集中教育相结合这一经验的成功运用。同时应该看到,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一个不断提出新要求、充实新内容、做出新努力、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不能企求通过一次集中教育,解决所有问题。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不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这里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努力探索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各级党组织在党员学习、教育、管理、监督、联系群众和党内民主参与等方面创造了许多好做法好经验,并把它们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在建立长效机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应继续扎实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同时,着眼于建立健全从整体上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机制的先进性建设。
    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的各方面先进性建设要富有成效,都必须有健全完备的制度作为保障。因此,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在先进性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通过建立健全制度和机制把先进性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确定下来、坚持下去,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这方面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在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机制的先进性建设上有必要进一步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要进一步强化党代会和党委全委会的职能,推进党内选举制度改革,推进党务公开,促进党内生活民主化、制度化,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在扩大党内民主上充分体现党的先进性。二是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为重点,以实现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目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公务员制度,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在选贤任能的机制上充分体现党的先进性。三是以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继续推进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健全党内监督制度,进一步严明党的纪律,在党风廉政的机制上充分体现党的先进性。   
    启示之六:保持党的先进性,一定要精心培育、全力维护和充分运用党的先进性资源,自觉、主动、持续地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
    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图书、互联网等媒体,加强舆论引导和典型宣传,为教育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此外,还普遍成立了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并且抽调一批老同志参与督导、检查工作,从而为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组织保证。所有这些都启示我们,把党的先进性资源运用好,对于搞好党的先进性建设十分重要。
    党的先进性资源,是我们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所拥有的一切先进性因素。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在长期的实践中培育和积聚了十分丰富的先进性资源。大的方面主要包括:(一)先进的阶级资源。这个资源就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等品格。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扩大,素质日益提高,先进性不断发展。这为党保持先进性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二)先进的理论资源。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以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就从思想上保证了党的先进性。(三)先进的政治资源。内容有三:一是先进的政治纲领,就是党从一成立就确定的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和当前正在实施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二是先进的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是先进的作风,如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这些先进的政治资源,为党保持先进性提供了政治保证。(四)先进的组织资源。我们党有将近7000万党员、有数量充足和素质优良的干部队伍、有34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按照先进的组织方式组成统一的整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是巨大的组织资源和组织优势。(五)先进的制度资源。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科学的先进的合理的有效率的制度。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正确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具体制度和纪律规定,形成了党在组织建设和纪律建设上的鲜明特征。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制度保证。此外,我们党还拥有丰富的执政资源,为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党的先进性资源,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强大依托,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实践表明,党的先进性资源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因此,既要精心培育它,又要不断充实它;既要充分运用它,又要倍加维护它。我们要吸取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实践中,有效整合、不断丰富和充分运用党的先进性资源,更好地使用党的执政资源,从而不断增强我们党的先进性优势,使党更好地担负起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
校址:浙江杭州下沙高教园东区学源街118号    ©2013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36364号